金秋九月,硕果盈枝。在首个全国科普月期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与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共同开展了首个全国科普月“科学文化进基层——科普志愿服务总队走进温州乡村”活动。
9月27-29日,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党委书记、理事长,科普志愿服务总队队长张辉,率领学会部分科普志愿服务队员和5名“特邀专家”赴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温州种子种苗科技园农事服务中心、苍南县天尚飞农事服务中心、龙湾区艾米科技公司,就学院学科发展、农业生产技术、智能农机装备、农事服务发展等问题进行实地调研和把脉问诊,将农业工程科研成果与技术经验直接送达基层。
活动开幕式在温州科技职业学院举行,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执行秘书长王应宽主持开幕式,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党委书记、理事长张辉,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党委书记蔡联群等领导出席活动并致辞。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党委书记、理事长张辉致辞
张辉在致辞中,围绕“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协同推进乡村振兴”这一主题,强调本次活动既是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响应全国科普月号召的务实举措,也是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打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重要实践。他指出,本次活动专门设置了“送科技到师生”“送科技进乡村”两项接地气的内容,分别面向师生传播知识、赴田间破解难题,创新“会-校-地”科普服务新模式,为后续科普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党委书记蔡联群致辞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党委书记蔡联群在致辞中高度肯定了本次活动,对学会科普志愿服务总队及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介绍了学校70多年“因农而生、以农立校、为农而兴”的办学历程,以及在农科人才培养、技术推广等方面的优势。他表示,期待以此次活动为起点,深化与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合作,共推农业科普,助力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执行秘书长王应宽主持开幕式和专家报告会
在专家报告环节,中国农业工程学会人工智能与农业机器人专委会主任委员、江苏大学农业装备工程学院教授刘继展,浙江理工大学教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俞高红,浙江大学农业生物环境工程研究所教授、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理事叶章颖,浙江农林大学光机电工程学院教授杨自栋,西南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副教授蒲应俊等五位专家,围绕农业装备与机器人技术核心领域,分别作了题为《农业机器人产业化趋势与技术动向》《水旱田自动移栽装备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设施水产养殖智能装备研发与实践》《丘陵山地发展电动农林装备的实践与前景》《丘陵山地无人农机发展现状与趋势》的专题报告。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人工智能与农业机器人专委会主任委员、江苏大学农业装备工程学院教授刘继展作报告
浙江大学农业生物环境工程研究所教授、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理事叶章颖作报告
浙江理工大学教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俞高红作报告
浙江农林大学光机电工程学院教授杨自栋作报告
西南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副教授蒲应俊作报告
专家们紧密结合案例与数据,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线上线下观众积极参与,吸引了全国8000余人次在线收看。与会者表示,这一“线上线下结合、面向全国直播”的科普传播新形式,使前沿农业科技知识传播更快更广,有效搭建起前沿科技与科普学习的对接桥梁。
校园科普专场结束后,中国农业工程学会与温州科技职业学院组成的专家团队,分赴温州鹿城区、苍南县、龙湾区的乡村田间与农业园区,开展 “送科技下乡” 调研指导,把科技知识送到田间地头、园区车间。
在鹿城区藤桥镇温州种子种苗科技园,专家团队与园区负责人、种植户围坐田间,详细询问温州特色作物种植模式、种苗培育技术需求,针对智能灌溉系统优化、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实际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并围绕“科技赋能种苗产业提质增效”提出具体建议,助力园区突破技术瓶颈。
在苍南县天尚飞农事服务中心,专家们与农业生产和农事服务企业负责人、水稻种植大户,针对空闲育秧大棚利用方式、稻田水旱轮作模式、农事服务经营管理模式、无人机飞防技术等智能装备利用率问题,开展了深入调研和座谈交流,专家们逐一倾听记录,摸清“急难愁盼”,共同探讨了解决之道。
在龙湾区艾米农智谷,双方聚焦数字农业发展,就智慧农业平台搭建、水稻种植机械利用等合作方向展开探讨。浙江理工大学俞高红教授为艾米科技公司技术人员细致讲解了发达国家水稻秧苗栽种、机械装备现状和应用模式分享,并就未来与艾米科技公司水稻拨秧机械田间应用试验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为企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提供专业支持,推动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
通过这次科普活动,有效搭建了农业工程科技工作者服务生产一线企业的桥梁,促进了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为地方农业产业提质增效提供了助力。同时,也探索创建了“会-校-地”协同科普模式,是一次科技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实践。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领导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继续深化与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的合作,推动更多农业科技资源下沉,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